【行业观察】一季度亏损398亿,重创之下中国民航还能抗住吗?
2020-04-18 18:21:05

共建共享

连接世界


疫情之下,航班数量骤减的各大航空公司现在还好吗?
4月15日,中国民航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发言人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,一季度全行业累计亏损398.2亿元,其中航空公司亏损336.2亿元。
民航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一季度全行业共保障各类飞行85万班,日均9341班,日均同比下降42.09%。其中,3月份共保障各类飞行20.26万班,日均6535班,日均同比下降58.6%。
其实不只是中国,随着疫情的蔓延,全球航空业也都被迫按下了暂停键。截至目前,全球共有近60家航空公司全线停飞所有航班,还有十几家停飞了国际航线。



Sabre Market Intelligence 曾经发布过一组数据,显示中国至少有10亿人还没坐过飞机。这一数据折射出的巨大潜力,也使得众多野心勃勃的资本家想要在民航市场分一杯羹。
于是,自从2013年民航局开放对新建航空公司的审批以来,大批民营航空公司就如雨后春笋般密集成立。
不过,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,不少中小型的航空公司却明显出现疲软。长期亏损的经营状况,使得曾经无限憧憬的蓝海变成烧钱的无底黑洞。此次的疫情,也只不过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在如此之大的市场空白面前,大部分中国民航公司为何还是无法实现盈利呢?



究其原因,难以突破单一的利润点或许是其中之一。
目前我国99%的机票销售,都是通过中航信息提供的黑屏系统进行的。由于绝对的唯一性,导致众多航空公司只能按照模式框架来开展业务,造成同质化严重的局面。
中国民航还是一个被高度监管的行业,在过度干预的情况下,想要实现业务创新必须打破层层壁垒,这也就决定了很多中小型航空公司很难在利润增长点上获得突破。
除此之外,人才供不应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
据专业机构预测,未来20年我国民航的飞行员缺口将达到11万人。因此对于很多航空公司来说,在品牌竞争力明显不足的现状下,只能通过高薪手段来吸引人才。供需关系的失衡,使得航空公司处于被动状态的同时,也带来了巨大的人工成本压力。



那么,在如今这个雪上加霜的情况下,被迫限流的民航公司们,都是怎样破局自救的呢?
最常规的打折降价,成为了众多公司挽救上座率的首选方法。
目前携程、去哪儿等平台的数据显示,最近两个月很多热门航线多次出现超低价格的机票。例如,春秋航空深圳飞重庆的机票,就连续多日仅售49元一张。有的航线甚至还出现了5元的白菜价机票,被网友戏称为“飞公交”。



另外,不少航空公司也将原本客机的座椅拆除,变身成运输的货机。
现在除了中国以外,其他国家的很多航空公司也都纷纷“客转货”。客机运货主要利用机腹货舱空间,不需要空乘人员支持。而且飞机出去运货,也减少了停场费用。



还有一些航空公司将目标瞄准了非航副业,比如进军餐饮业。
东航、南航、海航等都做起了餐饮外卖业务,将自家的拉面、套餐、面包等特色食物放到电商平台售卖,还推出了订制餐和火锅外送等业务。



春秋航空和香港航空则继续深入拓展,售卖洗手液、消毒液、酒杯碗碟等日用品,希望培养会员用户的购买习惯,同时发掘潜在用户,将他们转变为长期流量。



如此强烈的求生欲,能否帮助所有的航空公司平安度过此次危机呢?
现实情况或许不容乐观,就目前来看,我国民航业共有44家独立承运人资格的客运航空公司,其中29家公司的机队规模不足50架,15家公司规模不足20架。也就是说一旦降低航班率,对于他们就有可能是毁灭式的打击。
另外,股东实力较弱、原本亏损就比较严重的航空公司,也有可能会面临重新洗牌。接下来,“合并重组”或许会成为新的发展关键词。



(来源:今日头条)

关注公众号

长按识别二维码,关注我们



成都市供应链协会